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二年了。寒衣节上午,带着全家人的嘱托,我和儿子回老家给父亲烧十一纸。寒衣节当日的7点半。我下楼一看,楼宇、树木、行人都笼罩在茫茫雾霭中。天色阴沉沉的,如同此时的心情。能见度很差,十米之外的东西也很难看清,行人、车辆仿佛也都不约而同地放慢了速度,只有路边的商贩们一如既往地忙碌着,偶尔的几声吆喝,也不如往日那样清亮。车慢慢地行驶在回老家的路上,宛如一叶小舟在烟波浩渺的水面上缓缓飘动……大约用了一个小时,我们来到了父亲的坟前。
空旷的原野,秋风萧瑟,荒草遍地,两只灰喜鹊在光秃秃的杨树枝上“喳-喳”地叫着,使原本凄凉的墓地变得越发凄凉了。
站在父亲的坟前,缓缓地从包中掏出事先准备好的酒水、水果、炸肉、点心和纸钱,工工整整地放在地上,为父亲点燃生前喜欢的香烟,倒上往日父亲喜欢喝的白酒,点着了儿子已经堆放好的纸钱。红红的火苗“呼呼”地上下跳动,着看着眼前的一切,泪水不知何时已模糊了视线,我的思绪不禁飞回到了22年前……父亲是一位非常勤劳、为人正直、做事极为认真的人。我的老家在鲁中艾山的一个小山村,母亲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,一直在老家务农。那时候父亲是三个村的联社社长。每个周末的下午后,父亲才能从12里路外的乡政府赶回家,那时的道路也远没有现在好走,步行飞快也要近两个小时。
每次回到家,父亲不顾劳累,总是家里、地里忙个不停。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秋收后的那个周末,村北一块收完玉米的1.5亩来地只有我家的还没有种上小麦。父亲一回到家,稍稍吃点饭,就带着我去刨地。还没干一会,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,月亮也慢慢地升起来了,皎洁的月光冷冷的照着大地,玉米地里的枯草、残叶上露水泛着银色的亮光,白花花的,透着逼人的寒气,可父亲却满头大汗,衣服也早已被汗水浸透了。到了晚上八点半左右,还剩约四分之一没有刨完,父亲怕影响我的休息和学习(那时我刚刚升入初中),就让我先回家了。我劝父亲也别干了,他说今天干不完,明天下午还要赶回乡里,就没时间种麦子了。就这样,我提前回了家,疲惫的我到家后倒头就睡着了……
第二天一大早,我还没睡醒,父亲又早早起来种麦子去了。听母亲说,那天晚上,父亲到夜里十点多才回来……现在想起来,内心充满深深地歉疚!我曾听母亲讲过,父亲是解放前上了几天私塾,后来因爷爷去世家庭经济困难再没有上。在我们的记忆里,父亲生前几乎没有好好休息过几天,为工作,为家人,真是辛劳了一辈子!
“老牛自知夕阳晚,不待扬鞭自奋蹄”!这不仅是父亲十八年前在侯中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发言稿的文题,更是他老人家献身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!
“该回去了。”儿子轻轻的一句提醒打断了我的思绪,再看看地上,一堆纸钱已经烧成灰烬,小片的灰烬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着,打着旋在空中低低的、缓缓的飘飞着……不少人对死者总怀有一种非常恐惧的心理。我也曾经有过,特别是小时候,即使几人结伴从坟前经过,心里总免不了有毛骨悚然的感觉。可是今天,我置身于一个连着一个的坟地里,站在一团黑黑的灰烬旁,想起了我的亲人,想起了亲人生前的音容笑貌,谆谆教诲似乎又在耳旁萦绕,我却没有半点恐惧之感。
父亲在世时,我们总认为他很严厉,故很少与他交流。仔细想想,越来越感觉到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《三字经》中说的一句话真好:父亲是孩子长大以后终究能够理解的榜样……
无论是清明节添坟,祭奠先人,还是故人的祭典日和农历十月焚烧纸钱,送衣御寒,其实无论对生者还是对逝者都没有实实在在的作用。人们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和寄托对逝者的怀念和追思,让生者在此情景中保持一种谦恭之态,保持一种爱人之心。形式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心中,是否会通过对逝者的真诚缅怀而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,我们只能用此方式渴求补过;寄托对父亲的深深怀念。
欢迎在下面给本文评论!遇到喜欢的文章,别忘了用屏幕右侧的小工具转载或分享到朋友圈哦!
本文网友qq交流群:392630794(文学-情感-人生)发表文章: 说说心情(留言板)
上一条: 村庄里的那些事<小小说>(文、... 下一条: 那山那村那狗(文、夏雨潇潇)